您的当前位置: 欧氏地板> 新闻中心

互联网体育:为什么名人都对它虎视眈眈?


  运动木地板网报道互联网体育:为什么马云、马化腾、王健林都对它虎视眈眈?

  导语:以体育为切入点,整合体育明星、轻社交、大平台和物联网,包抄用户。

  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各个行业都在深度融合互联网,全面改造各自生态,沐浴在政策红利之中的体育产业,也在挖掘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随着以阿里、万达为首的巨头进入并全面争食体育这块蛋糕,互联网+体育是否马上就会迎来新的春天,而巨头们的布局又离更终胜利还有多远?

  “蓄谋已久”,巨头纷纷招兵买马

  先从称霸电商财大气粗的阿里说起,2014年,马云出资12亿元人民币获得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50%股权。今年5月,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入股乐视体育占比7.82%,同月,阿里签约赞助Pac-12联盟,并于获得NCAA在华赛事的厂家转播权。9月8日,阿里体育集团正式成立。阿里体育开始融合赛事运营、版权、媒体、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打造体育产业生态,希望全面整合阿里电商等资源,形成互补效应。

  苏宁云商旗下的PPTV也不示弱,今年7月就分拆出专门的体育传媒事业部,即PPTV体育,负责研发、销售和节目制作、运营、商务采购等,并新增了直播服务、赛事运营、广告销售、体育投资等服务,从而形成“上游赛事+中游平台+下游产业链拓展”的体育产业链模式,这也和股东阿里势必产生竞争。(之前阿里以283亿的投资成为苏宁的股东,而PPTV又是苏宁旗下的公司)

  与阿里走轻型化资产做大平台不同,王健林的万达则是通过自建或并购优质资产进军体育。进入2015年之后,短短9个月万达就成为了全**更大的体育经营公司,8月27日,万达集团以6.5亿美元并购美国**铁人公司股权,使得中国**拥有了一项国*推荐赛事产权,这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尽管万达的投资都立足全球,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但目前万达仍然缺少一个可以直面市场的输出端口去释放自己。

  就在万达战鼓雷鸣之时。贾跃亭和他的乐视体育也在疯狂布局体育产业。版权引进、高薪挖角、融资找钱,乐视体育风生水起。尤其是其中“圈地运动”式的版权收购让乐视已手握200多项10000多场赛事的内容版权,乐视体育正在打造一个具备“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四个支点的垂直生态链。

  同样砸重金的还有腾讯,今年1月腾讯PK掉乐视等对手,以5亿美元价格拿下了NBA在中国未来五个赛季的网络厂家直播权。

  除此之外,京东也没闲着,从体育众筹切入,以金融带动体育。之前京东众筹联合篮球明星巴特尔举行“‘卸甲英雄’巴特尔再逐梦”的众筹项目,完成了近500%的众筹成绩。近日京东众筹又联合快乐乒乓网针对砂板世锦赛打造推荐乒乓球项目众筹,开始尝试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在目前赛事资源争夺激烈的情况下,京东的这次众筹或许和快乐乒乓网厂家从英国引入的砂板世锦赛中国预选赛的赛事版权有关,以达到体育+互联网的双赢局面。

  总之各路大鳄面对体育产业虎视眈眈,开足马力并全线出击。

  如此“如狼似虎”,他们胜算几何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就意味着巨头们都能“满载而归”“稳超胜券”吗?响铃这货不免提醒,非也,体育互联网之路至少需要经历以下几点:

  1、全民运动意识、消费需求及赛事资源尚待拓展。

  尽管我们已经提倡全民健身,但中国的体育人口目前仍然只有27%,而欧美发达地区已达70%,我们体育运动仍然停留在一少部分群体中。在大多数人停留在吃跑喝足玩好的低质消费水平时代,运动健康意识仍需提升和灌输。

20150917102855258.jpg

  此外,供业余体育爱好者参与的赛事资源并不丰富,而且往往有门槛。以目前国内更普及的乒羽运动举例,针对业余爱好者的常态化联赛非常少,相对突出的就是全国业余铁人三项积分赛、快乐乒乓网的“全民皆乒”积分联赛等,据了解,此类积分赛模式是模仿了NBA的赛季形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展开。而这样的联赛,竟然每年能吸引数十万队员参加,可以看出,业余体育赛事资源依旧稀缺。

  而对于运动产品的消费需求,更需进一步培育,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购买运动器械的层面,还没有智能体育产品概念。目前除了智能手环,其他的智能体育鲜有人问津,并且产品价格普遍偏贵,远非购买体育产品的那些年轻消费群体所能承担,另外体育智能产品的功能需要突破并缺乏一个庞大的应用场景,原有的运动人和习惯都需要提升,巨头们希望售卖运动相关产品尚待时日。

  2、垂直领域深耕耗时耗力,场地和教练问题亟待解决。

  每个体育项目因本身差异所导致的需求乃至用户群特点差异巨大,比如乒乓球和篮球,前者在国内有着巨大的群众参与基础、竞技项目成绩有名,但在国*整体影响力不如篮、足,参与人群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用户主要需求是参与赛事、学习技术和器材购买;而后者是强对抗运动,国*影响力巨大、NBA品牌效应根深蒂固,参与人群多为青少年,用户的主要需求是获取更新球星/比赛信息、器材购买和参与赛事。除非是阔气如万达,能够直接完整收购组织架构完整、对铁人三项垂直领域已完全渗透的企业,否则,在细分体育领域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去研究项目特点、用户需求及转化方式,就足够让巨头们“喝一壶”。

  体育是项线下的体验活动,对场地和教练的需求更是刚性需求。但现实状况是,目前我国的体育场地和运用设施一是本身基数少,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没有被利用,而教练也是少且参次不齐。尽管互联网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打通体育场馆、教练与用户的信息对接问题,但巨头们如何实现直接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去除中间环节,让用户用更短时间、更少成本找到合适服务,实现多方利益更大化仍是目前面临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场馆和教练受时间地域限制,同个时间能接待的用户有限;第二、目前懂互联网的不一定懂体育、懂体育的不一定懂互联网,这两者都懂的不一定懂旅游、零售、电商等,但构成体育体验的要素是吃、住、行、游、娱+体育资源,运动体验完整性和满意度很难把控。

  3、体育的重体验性是对巨头和O2O的考验。

  承上,用户仍然注重体育运动的线下体验,甚至个别运动项目就是重体验性的,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本身是单人或双人对抗,观赏性较低,但参与度高,爱好者无不想亲自参与,而不是光看,在这部分,赛事资源的重要性不再复述,响铃着重与您探讨的是体育的O2O方式。

  对于购买运动器械,很多体育用户尤其是体育爱好者,仍然选择到店里去体验,而非直接到网上去购买。这就是在电商如此盛行的当下,阿迪达斯、耐克等体育品牌依然要坚持开实体店的原因。当然,要把体育用品O2O做好更不容易。一是开设线下体验店带来成本的增加,二是流量入口均衡的问题也会令天猫京东们难以抉择,三是线下服务体验也在考验着巨头,习惯了线上或者线下交流,互联网巨头少有线下体验店,线下的万达的飞凡网不见起色或许都映射:新环境下巨头们也没找到感觉,体育O2O更是个未知数。

  更后,体育用户转移真的靠谱吗

  至少目前,体育多是个群体活动,至少是轻社交,打乒乓球至少得有两个人,足球得有两个队,但电商购物、看在线视频一个人完成就行。巨头抢夺的这批体育用户是否买账,取决于平台本身社交兴趣化的程度以及与体育的场景逻辑,也就是需要成功打造一个体育运动兴趣社交平台,实现线上约好友,线下交友一起运动,更后再衍生出新需求。这一定是体育投资风口必须解决的重要突破口,现在几款跑步/计步软件虽然火爆,却始终未能成功实现社交,也是其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当然,体育运动兴趣社交不同于陌陌的传统交友类社交,这是一种弱关系交友需求,很难建立起平台的用户粘性。除非个别的运动项目,需要的运动的场地小,参与人数可多可少,交流更方便,比如国内公认的乒乓球是社交运动,而其他运动要去创造用户使用情景,再黏住用户培养习惯,更后自然就能形成消费转化,基本很难。

  运动木地板网谈互联网+体育一边面临着各种挑战,一边迎来了移动化、智能化、大数据化的大趋势,体育众筹等新玩法也在改变着行业规则,巨头之下的互联网+体育还有更多可能。


石景山区苹果园地铁中铁创业大厦A座601室 联系电话:13716001635 欧氏地板官方网站: 体育木地板 运动木地板
网站地图 sitemap 备案号:京ICP备13050672号-58
网站导航

首页> 欧氏地板> 新闻中心

互联网体育:为什么名人都对它虎视眈眈?

  运动木地板网报道互联网体育:为什么马云、马化腾、王健林都对它虎视眈眈?

  导语:以体育为切入点,整合体育明星、轻社交、大平台和物联网,包抄用户。

  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各个行业都在深度融合互联网,全面改造各自生态,沐浴在政策红利之中的体育产业,也在挖掘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随着以阿里、万达为首的巨头进入并全面争食体育这块蛋糕,互联网+体育是否马上就会迎来新的春天,而巨头们的布局又离更终胜利还有多远?

  “蓄谋已久”,巨头纷纷招兵买马

  先从称霸电商财大气粗的阿里说起,2014年,马云出资12亿元人民币获得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50%股权。今年5月,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入股乐视体育占比7.82%,同月,阿里签约赞助Pac-12联盟,并于获得NCAA在华赛事的厂家转播权。9月8日,阿里体育集团正式成立。阿里体育开始融合赛事运营、版权、媒体、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打造体育产业生态,希望全面整合阿里电商等资源,形成互补效应。

  苏宁云商旗下的PPTV也不示弱,今年7月就分拆出专门的体育传媒事业部,即PPTV体育,负责研发、销售和节目制作、运营、商务采购等,并新增了直播服务、赛事运营、广告销售、体育投资等服务,从而形成“上游赛事+中游平台+下游产业链拓展”的体育产业链模式,这也和股东阿里势必产生竞争。(之前阿里以283亿的投资成为苏宁的股东,而PPTV又是苏宁旗下的公司)

  与阿里走轻型化资产做大平台不同,王健林的万达则是通过自建或并购优质资产进军体育。进入2015年之后,短短9个月万达就成为了全**更大的体育经营公司,8月27日,万达集团以6.5亿美元并购美国**铁人公司股权,使得中国**拥有了一项国*推荐赛事产权,这也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尽管万达的投资都立足全球,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但目前万达仍然缺少一个可以直面市场的输出端口去释放自己。

  就在万达战鼓雷鸣之时。贾跃亭和他的乐视体育也在疯狂布局体育产业。版权引进、高薪挖角、融资找钱,乐视体育风生水起。尤其是其中“圈地运动”式的版权收购让乐视已手握200多项10000多场赛事的内容版权,乐视体育正在打造一个具备“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四个支点的垂直生态链。

  同样砸重金的还有腾讯,今年1月腾讯PK掉乐视等对手,以5亿美元价格拿下了NBA在中国未来五个赛季的网络厂家直播权。

  除此之外,京东也没闲着,从体育众筹切入,以金融带动体育。之前京东众筹联合篮球明星巴特尔举行“‘卸甲英雄’巴特尔再逐梦”的众筹项目,完成了近500%的众筹成绩。近日京东众筹又联合快乐乒乓网针对砂板世锦赛打造推荐乒乓球项目众筹,开始尝试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在目前赛事资源争夺激烈的情况下,京东的这次众筹或许和快乐乒乓网厂家从英国引入的砂板世锦赛中国预选赛的赛事版权有关,以达到体育+互联网的双赢局面。

  总之各路大鳄面对体育产业虎视眈眈,开足马力并全线出击。

  如此“如狼似虎”,他们胜算几何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就意味着巨头们都能“满载而归”“稳超胜券”吗?响铃这货不免提醒,非也,体育互联网之路至少需要经历以下几点:

  1、全民运动意识、消费需求及赛事资源尚待拓展。

  尽管我们已经提倡全民健身,但中国的体育人口目前仍然只有27%,而欧美发达地区已达70%,我们体育运动仍然停留在一少部分群体中。在大多数人停留在吃跑喝足玩好的低质消费水平时代,运动健康意识仍需提升和灌输。

20150917102855258.jpg

  此外,供业余体育爱好者参与的赛事资源并不丰富,而且往往有门槛。以目前国内更普及的乒羽运动举例,针对业余爱好者的常态化联赛非常少,相对突出的就是全国业余铁人三项积分赛、快乐乒乓网的“全民皆乒”积分联赛等,据了解,此类积分赛模式是模仿了NBA的赛季形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展开。而这样的联赛,竟然每年能吸引数十万队员参加,可以看出,业余体育赛事资源依旧稀缺。

  而对于运动产品的消费需求,更需进一步培育,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购买运动器械的层面,还没有智能体育产品概念。目前除了智能手环,其他的智能体育鲜有人问津,并且产品价格普遍偏贵,远非购买体育产品的那些年轻消费群体所能承担,另外体育智能产品的功能需要突破并缺乏一个庞大的应用场景,原有的运动人和习惯都需要提升,巨头们希望售卖运动相关产品尚待时日。

  2、垂直领域深耕耗时耗力,场地和教练问题亟待解决。

  每个体育项目因本身差异所导致的需求乃至用户群特点差异巨大,比如乒乓球和篮球,前者在国内有着巨大的群众参与基础、竞技项目成绩有名,但在国*整体影响力不如篮、足,参与人群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用户主要需求是参与赛事、学习技术和器材购买;而后者是强对抗运动,国*影响力巨大、NBA品牌效应根深蒂固,参与人群多为青少年,用户的主要需求是获取更新球星/比赛信息、器材购买和参与赛事。除非是阔气如万达,能够直接完整收购组织架构完整、对铁人三项垂直领域已完全渗透的企业,否则,在细分体育领域投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去研究项目特点、用户需求及转化方式,就足够让巨头们“喝一壶”。

  体育是项线下的体验活动,对场地和教练的需求更是刚性需求。但现实状况是,目前我国的体育场地和运用设施一是本身基数少,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没有被利用,而教练也是少且参次不齐。尽管互联网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打通体育场馆、教练与用户的信息对接问题,但巨头们如何实现直接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去除中间环节,让用户用更短时间、更少成本找到合适服务,实现多方利益更大化仍是目前面临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场馆和教练受时间地域限制,同个时间能接待的用户有限;第二、目前懂互联网的不一定懂体育、懂体育的不一定懂互联网,这两者都懂的不一定懂旅游、零售、电商等,但构成体育体验的要素是吃、住、行、游、娱+体育资源,运动体验完整性和满意度很难把控。

  3、体育的重体验性是对巨头和O2O的考验。

  承上,用户仍然注重体育运动的线下体验,甚至个别运动项目就是重体验性的,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本身是单人或双人对抗,观赏性较低,但参与度高,爱好者无不想亲自参与,而不是光看,在这部分,赛事资源的重要性不再复述,响铃着重与您探讨的是体育的O2O方式。

  对于购买运动器械,很多体育用户尤其是体育爱好者,仍然选择到店里去体验,而非直接到网上去购买。这就是在电商如此盛行的当下,阿迪达斯、耐克等体育品牌依然要坚持开实体店的原因。当然,要把体育用品O2O做好更不容易。一是开设线下体验店带来成本的增加,二是流量入口均衡的问题也会令天猫京东们难以抉择,三是线下服务体验也在考验着巨头,习惯了线上或者线下交流,互联网巨头少有线下体验店,线下的万达的飞凡网不见起色或许都映射:新环境下巨头们也没找到感觉,体育O2O更是个未知数。

  更后,体育用户转移真的靠谱吗

  至少目前,体育多是个群体活动,至少是轻社交,打乒乓球至少得有两个人,足球得有两个队,但电商购物、看在线视频一个人完成就行。巨头抢夺的这批体育用户是否买账,取决于平台本身社交兴趣化的程度以及与体育的场景逻辑,也就是需要成功打造一个体育运动兴趣社交平台,实现线上约好友,线下交友一起运动,更后再衍生出新需求。这一定是体育投资风口必须解决的重要突破口,现在几款跑步/计步软件虽然火爆,却始终未能成功实现社交,也是其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当然,体育运动兴趣社交不同于陌陌的传统交友类社交,这是一种弱关系交友需求,很难建立起平台的用户粘性。除非个别的运动项目,需要的运动的场地小,参与人数可多可少,交流更方便,比如国内公认的乒乓球是社交运动,而其他运动要去创造用户使用情景,再黏住用户培养习惯,更后自然就能形成消费转化,基本很难。

  运动木地板网谈互联网+体育一边面临着各种挑战,一边迎来了移动化、智能化、大数据化的大趋势,体育众筹等新玩法也在改变着行业规则,巨头之下的互联网+体育还有更多可能。